不要讓今天的全款,變成了明天的首付;不要讓今天的首付,變成明天的月供!!
【一】
甲有5套房,不上班,靠收房租生活;乙有1套房,上班賺工資;丙無房,租房子住,菜場賣菜。
忽然有天要收房產稅了。
丙說:太好了,我沒房,收那幫炒房人的稅,我全力支持!房價大跌了,我就可以買房了。乙說:沒關系,我只有一套,收那幫炒房人的稅,我支持!房價大跌了,我可以再買一套。甲說:哦,房產稅收多少?1%對吧?下個月房租漲5%!
房租上漲了,丙很郁悶,想換個房子,發現大家房租都漲了,只好忍。不過也不能吃虧,明天菜價也漲5%,恩,就這么干!
乙和甲去買菜,發現菜價漲了,很郁悶,想換個菜場,發現菜價都漲了,只好少吃點了。
于是乎,生活水平就這樣下降了。但是,房價和租金都漲了,房價漲了交易稅費高了,政府賺了,CPI就這樣升高了。
啟示:簡單的故事,直觀的道理,反而很多人都不懂。
【二】
一個北京人,1984年為了圓出國夢,賣了鼓樓大街一個四合院的房子,湊了30萬,背井離鄉到意大利淘金……風餐雨宿,大雨送外賣,夜半學外語,在貧民區被搶7次被打3次……辛苦節儉,如今已兩鬢蒼蒼,30年了,終于攢下100萬歐元(人民幣768萬)打算回國養老享受榮華!一回北京,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中介掛牌8000萬,剎那間崩潰了……
啟示:或許,人一生多半是瞎忙…有些時候,選擇比努力更重要!
【三】
一個小伙子用2000元其中的1500元給MM買了部手機,留500元吃飯開房,騎著電瓶車去找MM,MM說:你是一個好人,可是我們真的不合適。
改善方案:一個小伙子用700元租了一輛BMW5,然后去批發市場300元買了99朵玫瑰,告訴MM他喜歡手牽手去那些浪漫的小吃店,最多消費100元。當晚MM就跟他睡了,而且是因為愛情……
啟示:這告訴我們商業模式才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,而不是成本!
【四】
一般,判斷一個人的財產狀況,首先都是從房產入手。比如,王祖藍斥資1.2億人民幣,短短兩年之內購入2間豪宅送給老婆和老媽,可見他的身家是多么地雄厚!然而,這種簡單粗暴的貧富分辨法,真的靠譜嗎?你還別說,這倒真是有依有據的。
首先說,老百姓的投資渠道真的很可憐,在貨幣大水漫灌、資金泛濫的時代,居民財富增長在哪里?除了儲蓄、炒股、買房,大概沒有什么了。
那么,我們大眾財富的最大差異體現在哪個方面呢?
首先就可以排除“7輸2平1贏”的股市,去年那場股災后,股民們叫苦連天的場面還歷歷在目,想從比賭場還不如的股市中贏錢?不虧錢就該偷笑了!盡管牛市時有些高手趁機撈到了不少油水,但那也是極少數人,影響不了大眾財富的平均水平。
那其余可能性會不會是在儲蓄和房產方面呢?
《2015年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》顯示,2015年我國家庭人均財富為144197元,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208317元和64780元。
數據的對比揭示了中國家庭財富存在的兩個差距:
一是城鄉差距——城鎮家庭的人均財富是農村家庭人均財富的3.22倍;
二是地區差距——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水平最高,中部地區次之,西部地區最低。
再根據顯示數據可以看出,房產凈值是家庭財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在全國家庭的人均財富中,房產凈值的占比高達65.61%!
啟示:居民財富最大差異在于是否買房,以及在哪些地方買房!
【五】
最近聽說有人把深圳的房子賣了,在中山市買了一個單元的房子,想想十年前在中山市和深圳市各買一套房的家庭,十年后的今天,財富差異恐怕就是十幾倍。
如果是在農村而不是城中村建房的話,住宅的價值就更低了。江西省去庫存的口號雖然就像過去計劃生育口號一樣簡單粗暴,卻是有理:“農民在城市買房是升值,在農村建房是貶值”。
住宅其實就是重資產。買住宅的人就是持有重資產,買房人通過持有住宅重資產獲得了財富的升值,越是持有一二線城市的重資產財富增長就越快。
過去總有人說,“房價不可能永遠上漲,泡沫總是會破裂的”。但事實是,大城市的房價的確在一直上漲。
或許在以前,你還能說,買不買房是居住方式的一道分水嶺,即使租房也能活出美妙精彩。但在這個整個國家都關心買房賣房的時代,買不買房已經升級成為貧富之間的分水嶺。在差距面前,將會有更多人選擇跨越這道界線。
啟示:房子買在哪里更是財富增值的關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