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綁架了青年,這群青年被冠以“無能”的名義,被渴望青年“成功”的社會定義為“失敗者”。可“沒房子”真的失敗么?這群青年只不過是缺少一點時間,畢竟他們才剛開始奮斗。
但他們就這樣被逼迫著相信自己是“無能”,自己應該遵從社會的主流。他們稍有不慎就會被道德綁架,被冠以不思進取、活該單身之名,在名為北上廣深的黑屋子里,青年們失去了自己的未來,甚至自我。
地方政府卻將之視為產業鏈,一旦破局,自己的利益將受到損害,所以選擇對受苦的青年視而不見。
生活在時下的中國人據說有三大錯覺:股票要漲、房價崩盤、他(她)還愛你。
當歐美等國的同齡人將自己的青春嘉年華揮霍在旅游、學習和創業中的時候,中國的年輕人最大的圖騰,就是能盡快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。過去多年的教訓告訴他們,越晚買房,房子將會距離他們的夢想越遠。
在房價持續上漲,并且不時上演瘋漲行情的情況下,中國年輕人的購房年齡不斷降低。前兩年有研究報告稱,中國年輕人平均買房年齡為27歲,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,提前了差不多整整的一代。報告說,日本及德國的購房年齡為42歲、臺灣地區是36歲、美國也在30歲以上。而中國的年輕人,早早將自己的未來與沉重的房貸掛鉤,成了房奴一族。
當房子成為財富創造最重要的領域,當房子成為一個國家年輕人的最重要的圖騰,當一個國家的主要資源大多集中在房地產等領域的時候,這個國家的財富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必然是萎縮的。
不要讓承載一個國家未來的年輕人過早的背上房貸的包袱,也不要在整個社會渲染人人必須及早買房的恐慌心理。
然而,這種呼吁面對房價一次又一次的上漲,面對已經買房的和沒有買房的在財富上的巨大差距,面對“無房階級”和“有房階級”界限分明的人生,這種呼吁實在顯得蒼白無力。
但是,大國財富變遷的現實一再告訴我們,如果一個國家財富的創造不是源于實業,而主要由房地產、壟斷和金融創造,肯定是不可持續的。一個經濟體,如果炒房很賺錢,肯定有很多人選擇離開實業,不搞科研,而只是去追逐房子。房子本質上并不創造財富,而只是分配財富的工具而已。
只有房地產告別暴利,資源向制造業和高科技分散,中國經濟集聚的大量地產泡沫才可實現真正的軟著陸。因此,要真的發展實體經濟,就要下決心解決房地產的泡沫問題,否則,無論是實業興國,還是內需的啟動,都是無稽之談。在房地產暴利存在的情況下,企業家是很難安心做實業的。
中國應該明白,任何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,絕不是建立在高房價的基礎上。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經歷多次危機之后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:高技能、高才智的勞動力才是維持經濟競爭力的基石。
美國經濟學家菲爾普斯就認為,房地產投資過度一定會抑制創新,因為“房地產吸納了本可以投資在生產力提升、創新、醫藥技術、軟件或可替代能源領域的資金,而這些領域,能夠在未來真正推動美國經濟增長。”
因此,他指出,“要想恢復經濟活力,再次實現增長,美國人需要克服對房子的酷愛。”因此,中國經濟要想真正成為創新經濟體,中國政府一定要告別和房地產的畸戀,一定要下決心切斷對房地產難以割舍的愛。
中國最有情懷的詩人海子的那首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”的詩讓很多人感動,但諷刺的是,這位詩人在“詩與遠方”中談的卻仍然是“有一個房子”的夢想,原詩是:
我有一個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