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綜合:樓市參考(ID:house0929)明源地產研究院(ID:mydcyjy)陳勁松《房地產的下半場與新機會》
10月份以來各地陸續出臺房價調控政策并不斷升級加碼,政府就像老練的馴獸師不斷的用皮鞭抽打著樓市這匹烈馬,桀驁不馴的樓市終于被按下了高昂的馬頭!調控威力強勁,地產界遍地哀嚎,樓市已出現大規模量價齊跌的局面。無論是剛需還是投資客,都陷入了迷茫之中。
那么未來樓市又該走向何處?房價會繼續下跌嗎?我們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?
11月25日,明源地產研究院和中城聯盟在上海聯合主辦的“房地產總裁峰會”。業內大咖云集,共同探討了下半場樓市走向。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先生在現場演講了《房地產的下半場與新機會》,闡述內容深究精辟,詳細的解讀本次樓市調控,以及對未來樓市大膽的預測了一番。本文提煉了其中精粹部分,供讀者閱讀。
全文共3049字,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。
房地產30年,規則要改了
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30年了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,中國房地產走過30年以后,規則要改。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還一路高歌猛進,結果9月份“930”黑天鵝突然就出現了。全行業可能對本輪調控的力度以及結果的估計不足。
此前有一段時間搞房地產論壇大家不積極,因為大家覺得沒有什么好問的。現在大家又積極踴躍了,不是因為轉型成功不成功,而是因為黑天鵝一個接一個到來。
房地產變天
中國房地產從上半場走到下半場的過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房地產已經變天了!
過去30年里房地產的邏輯,到今天已經用上了。之前在我們的理解范圍內,房地產有四個關鍵詞:第一個是地方的土地財政;第二個是房地產的預售制度;第三個是持續的巨量增長(今年房地產全年的銷售額可能會達到十萬億,破去年的紀錄一點問題也沒有);第四個開發紅利,沒開發紅利就沒有地王!
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資本稀缺的時代。我們出臺了一系列中國房地產的根本制度:政府沒錢靠土地財政;開發商沒錢靠預售;老百姓沒錢靠按揭……現在資本稀缺變成了資產荒。大家不知道應該把錢投到哪里去。城市化已經到了部分城市要限制人口的程度了,北京、上海的土地指標沒有一年能夠完成,這跟30年前是不一樣的。邏輯完全不一樣,因此規則肯定要變。
房地產依賴的市場背景是資本稀缺、城市化人口流動、供不應求、基礎設施不足才能有所作為,而如今我們面臨著產能過剩,市場也從供不應求發展到要國家號召老百姓去庫存的尷尬局面。
沒有產業,僅靠軌道交通的城市沒有前途
首先,城市變成大都市圈,大都市圈化跟原來的城市化存在區別;其次,過去我們講的基本是增量,但其實存量也是房地產。這兩個問題,都是下半場需要極度關注的。
非洲的摩洛哥其兩個主要城市,馬拉喀什和卡薩布蘭卡的房屋質量比中國差很多,相當于深圳的農民房,但房價在人民幣12000每平米左右。因為這兩個城市是核心城市。但那個地方的土地幾乎一錢不值。而那里的中國人也多,特別是華為、中石油等中資企業的人多。但是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,就賣不起價格了。
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、北京、深圳這些一線城市,房價大概是3000到5000,只有馬拉喀什和卡薩布蘭卡的一半。
因此,未來房價變化的核心邏輯將跟都市圈的改變緊密相關。未來一兩年,在核心城市限貸限購的情況下,房地產的發展空間在于整個大都市圈,比如深圳外圍的中山、東莞等;還有北京外圍的六環到七環之間不限購不限貸地區。
不過,光看到都市圈中心的距離和交通也不行,軌道交通規律不一定是對的。以日本的戶田為例,戶田的交通非常好,但是它沒有產業,是全日本房價最低的地方。
所以對于房企來說,如果在北上深周邊的城市高價拿了地王,但缺乏產業支撐,即便軌道交通十分發達,也不一定賣得起價格。
一定要軌道交通加產業才能讓城市煥發活力。
城市是創新的發動機,所有創新都發生在核心都市,包括所有房地產的創新,違背這個邏輯做事就很可能會頭破血流。
核心都市是人群的大容器,有一個容器規律。所有高大上之所以有效率,是因為有臟亂差,臟亂差讓高大上凸顯。紐約的華爾街跟中國城距離很近,二者形成互補,毫不違和,非常協調。因為只有有臟亂差的地方服務人員才住得起,進而能夠低成本的提供24小時的服務。
這也說明,即使是核心城市的房價也在分化,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嚴重:一些資產在高速流動,另一些則根本就沒法賣,只能租出去。
量變到質變、服務紅利、大都市圈化、存量這四點是抓住市場契機和創新本質的關鍵。
地產下半場可能會出現很多黑天鵝
地產下半場,極可能會出現很多我們以前預料不到的黑天鵝。
首先是土地財政。土地財政是中國房地產的根本制度,怎么變?值得大家密切關注。
其次是預售制度改變。我們可能會從中國香港的預售制度,過度到歐美的預售制度,時間節點是2019年之前。一旦預售制變更,那么房企的負債率會隨之變化,也許不再會有沒交房就按揭,就無法用預售的錢作為融資利器了!
環保一定會變成強制的要求。目前,加入綠色供應鏈的只有70余家房企。這也逐漸成為房屋建造的趨勢所在。
150萬億,市場存量依舊驚人
人的變化是下半場服務紅利最主要的變化!
這兩波人很重要!一個60后,一個85后。而且這兩波人通常是一家人,父子關系。但兩波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。85后和90后許多家境殷實,這些人是消費的主力軍;而60后則可以推動整個養老產業的發展。
還有核心區的資產泡沫化,戶型都不再是傳統戶型。香港70年代賣出的的戶型,全部在改造成小房銷售。價格太貴,過大的話,租也租不起。
未來,中國核心城市中心區的戶型也會變,內容會取代功能。比如,客廳和廚房可能就不需要了,因為他們的時間不花在客廳,廳就沒有用了;還有居住共享,美國試驗證明,除了沖涼上廁所睡覺不能共享,其他都可以……一旦這樣,戶型自然要跟著改變……
當然,所有的變革一定是要基于產權的分割的實現。房地產是不動產,不動的東西很難流通的。要能流通,要誕生一系列的創新,必須在房地產一系列的權利的分割的前提下,在共享的前提下,這是未來房地產一切創新的根本。
在國外,擁有一套房產會有一本公共契約,目前中國是公共制度還沒有,但未來一定有。
因為,所有的創新都需要在權利中加入規則予以約束。在不改變所有權前提下,還能改變使用權,照樣能抵押、上市流通,進而對其進行拆分。未來,我們需要高度關注房地產這個實體背后可以拆分的權利,這與房地產的新金融緊密相關。
目前新房市場每年銷售額10萬億左右已經足夠嚇人,可是,我們背后還有一個150萬億的存量市場,空間非常非常大。
編者注:縱觀全文,我們可以得到陳勁松先生的觀點:全行業可能對本輪調控的力度以及結果估計不足;中國房地產走過30年后進入下半場,規則和邏輯都變了;下半場,地產會遭遇諸多黑天鵝;不過,150萬億的存量市場依然大有可為!
那么接下來房價會進一步下跌嗎?
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下半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除深圳和成都2個城市繼續下降外,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廈門和鄭州等5個城市也由升轉降,降幅在0.1至0.4個百分點之間。
而在11月上半月,多地調控持續加碼,多部門聯合整頓樓市,另外據21世紀經濟報道微博稱從近期高層表態來看,2017年調控政策仍將持續。樓市調控儼然上升為政治任務,出于穩定因素,在明年之前,這一輪調控恐怕都不會有絲毫放松,樓市過熱的行為也該放放,不要再懷揣幻想了!
這些都足以說明,樓市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都會處于下行階段,會有一些區域出現量價齊跌局面。我們仍然處于去庫存去產能階段。
但是一線城市和一些強二線的核心區域,價格松動可能并不會很明顯甚至難以下跌。諸如北京三環內,上海內環,深圳關內等這些具有人口紅利,交通發達并有強力產業支撐的區域,房子一直都處于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的局面,有的地方甚至都無房可賣,怎么降?
而本輪調控從根本上也僅僅只是打擊投資客,抑制購房者,嚴控房價上漲過快,進而引發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發生來加快樓市泡沫的破滅,以及恢復市場的供求基本平衡。
2015年中國家庭總資產中,房產占比高達69.2%,這比美國的兩倍還多,這反映出我國的家庭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弱。經濟學家任澤平9月發布的房地產分析報告顯示,中國房地產總市值占GDP的比例為411%,遠高于全球260%的平均水平,泡沫愈發危險。不可否認,我們現在確實是處于一個歷史高點,但我們對于房地產依賴過大,貿然抽離房地產,只會適得其反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房價泡沫也不是幾次調控就可以解決。
理性分析,房地產依然我們的重要支柱之一,依舊是剛需品。我們的許多制造業也都是圍繞房地產而運營發展,而房屋也是我們(無論租還是買)丟棄不了也替代不了,它的剛性屬性不可否認。
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已過,迎接我們的是下一個白銀時代。
也許正如陳勁松先生所言:30年為一世而道更,道就是規則,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,中國房地產走過30年以后,規則要改了。
而且勢在必行!